跳至主要內容

    天氣服務與資訊科技保安

    天氣服務與資訊科技保安

    黃利民
    2014年12月

    香港天文台的使命是透過科學、創新和多元合作,提供以人為本的氣象及相關範疇的優質服務,提高社會防禦天災及應變的能力。肩負著這個使命,天文台已於一九六八年開始使用電腦,用以支援天文台提供的各項服務。在一九九九年,天文台更引進了先進的資訊技術系統,例如利用高性能電腦來處理大量氣象及地球物理數據,以提升天氣及相關服務的質素。
    現時使用流動通訊設備從互聯網上獲取最新的資訊已是十分普及。天文台推出了一系列在互聯網上使用的服務,例如「我的天文台」手機應用程式、「天氣精靈」、「天氣報板」、「網上時鐘」、「SWIdget」,還有利用推特、新浪微博和RSS等渠道發布天氣和地球物理資料給廣大市民。天文台網站在2010年、2011年和2013年以".hk"為域名排居前10名。而天文台的「地理信息系統天氣服務」亦於2014年獲得「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」中的「最佳生活時尚(學習與生活)銅獎」。
    資訊科技日新月異,發展一日千里,特別是新興資訊科技,例如: 雲端技術、社交媒體及其相關服務。資訊科技一方面提升生活水平,但在資訊保安方面卻為開發者帶來挑戰。香港天文台與其他行業一樣,在應用先進資訊科技,開發應用系統及提供服務時,同樣面對着資訊保安的問題。事實上,一套安全穩妥的資訊科技系統能確保優質服務,向公眾發布和及時而準確的天氣預測和警報。
    資訊保安的根本理念在於資訊的「保密性」、「完整性」及「可用性」的保障。「保密性」是一套規則,用以限制存取或使用某些特殊類型的資訊,例如控制已被分類為受限或機密文件的資訊的存取。「完整性」是指資訊在整個使用週期中,得到維護和保持其準確性及一致性,確保障資訊沒有因系統錯誤或遭人為惡意破壞等而受到損毀。「可用性」是指資訊須在適當時間可被存取,避免資訊系統因停電、硬件故障、系統升級或受到惡意攻擊等事件而影響資訊的存取。
    香港天文台根據政府資訊保安守則及指引,定期為資訊系統進行資訊保安風險評估及審核,以確保系統有足夠的安全保護。天文台亦會採用香港政府的資訊保安事故應對程序,當出現突發資訊保安事故時,與其他政府部門互相協調,保障資訊安全。
    QR code